打造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前沿观察•新时代如何推进党的建设④)——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江

发布时间: 2017-12-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如何理解报告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近日,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江。

  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突出政治标准

  记者:报告再次强调好干部标准,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您认为其针对性何在?

  吴江: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好干部的五条标准以来,选人用人状况和风气明显好转,干部选拔工作发生了导向性的变化。经过近5年的实践证明,选出好干部才能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确保人民的利益得到维护发展。进入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不仅要坚持,关键要抓好落实。落实就是把好干部用起来,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我们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需要大胆选用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特别需要广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

  报告提出这个要求也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目前,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不作为现象,少数干部存在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的消极心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综合施策,但最重要的是从制度上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大胆选拔勇于改革、善于创新,静下心来想问题、扑下身子干实事,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的干部。报告提出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就是通过建立这些好的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严格执行渎职要问责、不作为也要问责的要求,实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确保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落地生根。

  记者:在坚持好干部标准的同时,报告提出要突出政治标准,为什么要这样强调?

  吴江:落实好干部标准最关键的是政治标准。为此,报告特别强调突出政治标准,政治标准是选人用人的核心标准,政治上不合格,一切都不合格。用坚定理想信念炼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干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

  端正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首先要从选人用人这个入口把好关,这个政治关把不住,干部难免就会带病上岗”“带病提拔,以至于走上**违法之路。报告将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准,就是充分体现了突出政治标准的新时代要求,这就要求各级干部必须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让干部队伍中涌现出更多现代治理的行家里手

  记者: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报告为什么要突出专业化,强调培养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

  吴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就提出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要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四化方针,其中专业化就是指选干部要懂经济会管理,要从万金油式的外行领导转变为有所专长的内行领导。经过多年努力,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在专业化方面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都与干部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升分不开。但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产业革命、技术革命带来的新挑战,一些干部的专业能力已不适应发展的要求。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强调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

  记者:您觉得应该如何提升干部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

  吴江:我认为,新时代干部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是指在各项事业发展中能够掌握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科学知识、治理方法和创新精神等素质要求,这就需要在深化干部制度改革上进一步下功夫。为此,应当做到:

——坚持事业为上选干部。牢固树立以事择人、优中选适的理念,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只有以事择人才能提高专业化水平,考察识别干部要注重工作岗位的专业匹配度、业务知识的学习更新度、工作方法的科学运用度、解决问题的创新贡献度。

——坚持干部选拔的五湖四海,畅通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交流渠道,适度扩大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岗位设置和聘任制比例,强化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导向。

——完善干部培养方式,探索机关与党校、高等院校合作办学的途径,不断丰富干部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打牢履职尽责的专业基础。

  年轻干部要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记者:报告提出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您怎么看对于年轻干部的这种培养和锻炼?

  吴江:报告强调要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这既是尊重年轻干部成长规律,也指出了选拔年轻干部要坚持正确导向,用经过实践考验的要求来挑选优秀年轻干部,不能把年轻干部完全等同于年龄小、学历高的干部。过去有的地方在选拔年轻干部时机械划定年龄、学历等条件,使部分在实践中表现优秀的年轻干部被刷了下来。现在的年轻干部,学历已经不是问题,高学历者比比皆是,但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依然不少,他们缺乏基层一线的摸爬滚打,缺乏急难险重的实践历练。年轻干部多到基层墩墩苗,经历大事、要事、急事、难事的锻炼,才能砥砺品行、增长才干,成长为党和人民需要的优秀干部。

  记者:应该如何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

  吴江:年轻干部处于成长期,虽然对于成长期的年轻干部条件可适当放宽些,但基本要求不能降低,好干部标准不能动摇,尤其在政治上、人品上、廉洁上、纪律规矩上不能有丝毫放松。谁在大是大非面前党性更坚定、在艰苦环境中意志更坚强、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能力更突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更大、在干部群众中口碑更好,就选谁。还应坚持把好政治关,突出政治标准首先要落实在年轻干部上。坚定理想是第一位的要求,是否一心一意拥护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最重要的。要改进年轻干部选拔工作,进一步拓宽来源、优化结构、改进方式、提高质量,坚持组织掌握、动态管理、有进有出、适时起用,保持一池活水。另外,针对一些基层和边远地区不容易留住年轻干部的问题,要制定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在事业发展、职级待遇、工作生活条件上引导年轻干部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干部的付出要充分尊重,创造的业绩需得到合理回报

  记者:报告提出对干部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尤其是厚爱与激励,这是近年来较为关注的话题。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吴江:严管与厚爱结合,约束与激励并重,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号召全党全军必须善于爱护干部,并且提出了爱护干部的5种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在约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当前,如何调动干部积极性,解决干部的待遇偏低,特别是基层干部工作生活的实际困难,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报告提出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

  把厚爱和激励干部的要求落在实处,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正视,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的付出需要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创造的业绩需要得到合理的回报,他们的成长环境也需要呵护和保障。另外,还应继续深化干部工资福利和奖励制度改革,加强关心激励干部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创新。我认为,不仅要旗帜鲜明地肯定表彰锐意进取的干部,还要从物质和精神激励方面予以体现,特别是在职级设计上更加弹性灵活,为积极作为、敢于担当的干部鼓劲撑腰。


本报记者赵兵

《人民日报》( 20171128   17 版)


回到顶部 | 关闭